天天洁环保网
 
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贵在真抓实干
 
来源:农民日报        发稿时间:2010-05-13 10:14:03        发稿编辑:影子
  据《南方日报》报道:广东省高要市日前启动城乡环境卫生“四有一无”活动,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建立城乡垃圾处理网络系统,构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,优化城乡发展环境,提升城乡形象。这则新闻读来令人耳目一新,深受启示。

  何谓“四有一无”?据介绍,

“四有”即有一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(垃圾屋或桶、垃圾收集点、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),有一支专业环境卫生保洁队伍,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乡镇、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,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;“一无”即镇城区、农村村内和周边,辖区内主要道路两侧,镇城区主要河道、水体及岸边无暴露垃圾、陈旧垃圾。不难发现,这里的“四要”主要指的是方式方法,而“一无”指的是要实现的目标。“四有一无”实实在在,通俗易懂。由此所建立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系统,贴近实际,既注重完善硬件设施,也注重软件机制建设;既注重财政投入,更注重在系统的操作规范化、运行流程化、细节衔接化等方面下功夫。这样做,不仅能有效增强垃圾处理的可行性与目标的实现性。而且,渗透于其中的创新精神,蕴含在其中的执政智慧,对于其他地方如何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尤其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。

 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,今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南省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党支部书记向平华代表呼吁,近年来农村的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,农村不应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“短板”。据专家估算,全国有8亿多农民,即使有1亿多在外打工,常住人口也有6亿多,每天产生的各种生活生产垃圾数量惊人。这些垃圾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,进而通过这一环境链条危及农村耕地安全。专家的估算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向代表的呼吁不是危言耸听。我们应当看到的是,总体来看,在农村,环保管理机制相对薄弱,环保形势严峻。其中,垃圾处理已成为困扰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疾。

  农村垃圾处理是关系民生的一个大问题,农村垃圾处理理应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。但这不等于说,只要政府大把花钱,难题便可迎刃而解。事实上,妥善处理农村垃圾,不仅是政府要舍得财政“出钱”,更要解决好“钱花得不少”但“事办得不好”等矛盾问题。否则,再多的资金恐怕也会填进“无底洞”。更何况,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,即使经济发达地区也不可能达到“按需分配”的地步。

  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,能否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,发挥应有的效率,这是对各地政府执政理念、能力和水平的考验与挑战。在这方面,高要市无疑是带了个好头。报道说,高要市实行一月一考评,由市委、市政府投入700万元,对各镇(街道)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月扶持和年终奖励。他们还将环境卫生整治结果纳入市、镇两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内容,对一年累计两次月考核排名末位、且未达到月达标分值的,取消镇(街道)该项工作的月度奖励和年终奖励。记者在该市回龙镇采访时发现,自从建立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以来,以往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和苍蝇飞舞的景象不见了,换来的是鸟语花香、绿树成荫如画般的风景。该镇的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,农村垃圾有人管有人理,全镇的卫生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—这喜人的成果正是城乡垃圾处理系统卓有成效的证明。

  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系统而言,高要市的做法至少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启示:首先,充分认识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并注重发挥考核评价的“风向标”和“指挥棒”作用,使得目标任务变虚为实、变抽象为具体,责任明确。在此基础上狠抓落实,从而,事半功倍,保障整个垃圾处理工作顺利进行;其次,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,要“把胡萝卜和大棒结合起来”,尤其是瞄准薄弱部位,注重激发“后进”变“先进”,拉长“短板”环节;通过强化公平竞争,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,实现“少花钱、多办事”;再次,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,很多好想法仅仅靠提倡还不行。由于缺乏制度保证,往往在此时开了个好头,在彼时却无法划上圆满的句号。高要市打造农村垃圾处理网络系统之举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: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需要“好机制”来保障,上级政府既要舍得投入,更要善于开动脑筋,创新机制——这是改变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关键中的关键。

  今年全国“两会”上,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,要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”,“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”。但现实看来,对于农村垃圾处理,很多地方还是在嘴上空喊,却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;有的做表面文章,只想应付了事……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任重道远。笔者希望广东省高要市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网络系统之举,在实践中不断完善。更期盼此举能产生涟漪效应,在更大范围扩散开来。